• 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

    當前位置 :首頁  〉 科研學術  〉 觀點薈萃

    上觀新聞 :上海科創之需的「非共識」 ,究竟是什麼?

    發佈時間 :2023-08-07 發佈來源 :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

      7月17日 ,第五屆「科學探索獎」揭曉 ,每位獲獎人將在5年內獲得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獎金 ,且可以自由支配獎金的使用 。這一公益獎項背後 ,是騰訊公司發起的「新基石科學基金會」 。該基金會設立「科學探索獎」和「新基石研究員項目」等 ,計劃10年內出資100億元人民幣 ,以探索社會資金長期穩定支持基礎科研的創新模式 。  

      企業 、個人捐贈設立基礎研究基金 ,支持非共識創新研究 ,已成為激發各類創新主體活力的一種重要方式 。  


      【許多重大發現和突破來自非共識項目】

      

      「所謂非共識創新研究 ,從字面上可理解為評審專家對同一項目持有不同的意見 ,甚至多數認為不應給予資助的項目 。」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戰略規劃研究室主任朱學彥告訴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 ,對於非共識創新研究 ,國外的態度比較開放 ,對於比較有爭議的非共識項目實行多次複議 ,以免「滄海遺珠」;在美國 ,針對「高風險高回報」的基礎研究 ,有一類立項方式是 :只要研究項目符合基本標準 ,就算沒有形成共識 ,可以通過抽籤決定;在日本 ,甚至有「一票通過制」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主任竇賢康近日接受《瞭望》新聞周刊專訪時曾提到 ,原創探索項目有兩個特點 :一是非共識 ,越是原創性科研就越容易出現非共識;二是失敗率很高 。為此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深入推進「原創探索計劃項目」 ,以支持那些具有非共識 、顛覆性 、高風險等特徵的原創項目 。他還講了一個故事 :2021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資助的「有機微晶光腔中光自旋霍爾效應項目」 ,之前曾4次提出申請 ,多數評審專家對其可行性持懷疑態度 ,因此在常規評審機制下難以進入會議評審這一關鍵環節 。而在「原創探索計劃項目」評審中 ,這一非共識項目被推薦進入會議評審 ,最終獲得資助 。目前其研究成果已發表於《自然·通訊》等國際期刊 。  

      我們為何要支持非共識創新研究?從近現代科學技術史看 ,許多重大發現和突破正是來自非共識項目 。「隨着對基礎研究的規律 ,特別是對高風險 、不確定性高等特點更準確的把握 ,希望全社會更加重視非共識創新研究 ,給予更多的資助 。」朱學彥說 。  

      「國外有沒有做過」曾經一度是科研項目評審的重要參考「指標」 ,當人們對於「非共識創新研究」的重要性達成共識 ,這就意味着 ,距離原始創新突破更近了 。

      

      【加快形成多元投入格局】

      

      近年來 ,我國的基礎研究投入明顯提升 ,從2012年的499億元提高到2022年約1951億元 ,佔全社會研發經費比重也從4.8%提升至6.3% 。但相比發達國家的基礎研究投入佔全社會研發經費的15%至20% ,仍有差距 。  

      我國基礎研究經費90%以上來自政府撥款 ,企業在基礎研究上的投入不足3% 。國外是怎樣的情形?  

      朱學彥介紹 ,美國擁有眾多募集社會捐贈的科學基金會 ,這使得美國多元投入基礎研究的規模和比例領先於其他發達國家 。其主要有兩種模式 ,一是私人或企業設立獨立基金會 ,直接支持科研活動 。早在20世紀初 ,在安德魯·卡耐基 、約翰·洛克菲勒 、JP·摩根 、亨利·福特等一批企業家引領下 ,美國建立了一批能夠長期穩定支持教育 、科研 、衛生等事業的公益基金會 。相較其他類型的科學資助 ,這種通過社會捐贈設立的科學基金會往往更加自主 、靈活 、積極地支持高風險前沿科學研究 、跨學科研究和早期應用研究 。據《美國科學和工程指標》統計 ,近年來美國科學基金會(不含大學)的基礎研究投入佔全社會總投入的比例已超過12% ,成為基礎研究經費的重要來源之一 。  

      第二種模式是私人或企業捐贈大學基金會 ,間接支持科研活動 。1890年耶魯大學建立了第一個校友捐贈基金會 ,專門接受和管理校友的捐贈 ,目前已成為美國表現最好的大型機構投資者之一 ,之後哈佛 、斯坦福等大學相繼成立基金會 。據美國科學慈善聯盟2015年對美國大學協會的一項調查顯示 ,美國大學研究經費中科學慈善資助佔比已近30% 。美國大學基金會擁有專業的管理 、市場和戰略規劃專家 ,如哈佛大學專設管理公司 ,並以100萬美元以上年薪聘請業內專家保障資產的高收益 。  

      這些經驗對於上海有何啟示?在朱學彥看來 ,「一方面可以鼓勵企業和其他社會力量獨立設立科學基金 ,另一方面也可以與政府建立聯合基金 ,打通基礎研究接受企業投入 、社會捐贈的渠道 ,通過稅收優惠等多種方式激勵企業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力度 ,加快形成政府投入有效撬動 、企業和社會力量深度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 。

      

      【面向科研人員「出題」 ,探索最底層科學問題】

      

      就在上個月 ,「中國天眼」探測到納赫茲引力波存在的關鍵性證據 ,論文通訊作者 、北京大學研究員李柯伽正是2022年「科學探索獎」獲獎人之一 。  

      2019年獲獎人 、北京大學教授周歡萍坦言 :「得到資助 ,讓我有底氣把目光從短平快的項目上移開 ,轉向一些不確定性更高但意義更為重大的課題 。」  

      5年來 ,「科學探索獎」逐漸走出了一條社會力量資助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探索的創新路徑 。去年發表了有關「朗道-西格爾零點猜想」新論文的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數學系教授張益唐說 ,這一獎項「喚起了社會 、企業在投入基礎研究 、提升科學創新上的熱情」 。  

      為激勵企業和社會力量加大基礎研究投入 ,2021年上海推出首個政府與企業配套出資 、共同支持基礎研究的「探索者計劃」 ,相繼有3家企業加入 ,兩年來共資助34個項目 ,累計投入近3000萬元 。從事多尺度仿真技術研究的鴻之微科技 ,是今年新加入「探索者計劃」的企業 ,他們計劃3年投入1000萬元 ,面向全市科研人員「出題」 ,探索計算材料學最底層的科學問題 。  

      「企業作為創新主體 ,對於基礎研究投入的積極性在逐漸增加 。」市科委基礎研究處處長宋揚說 ,上海將進一步激發各類創新主體活力 ,提高企業享受相關激勵政策的便利性 ,鼓勵和支持企業加大基礎研究投入 。


    分享到 :

    版權所有©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

    滬ICP備11048235號-2

    滬公網安備 3101040200115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