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

當前位置 :首頁  〉 科研學術  〉 業界聲音

劉小玲 :關於「數字中國」規劃的幾點認識

發佈時間 :2023-05-04 發佈來源 :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

2023年2月27日 ,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了《數字中國建設整體佈局規劃》(以下簡稱「數字中國規劃」) ,這是黨的二十大後黨中央在我國數碼化發展領域作出的最全面擘畫 ,從頂層設計的高度對數字中國建設作出了整體佈局 ,標誌着數字中國建設進入了整體推進的新階段 。該規劃全文沒有對外公開 ,但主要發展目標 、主體框架 、主要內容和保障舉措都進行了很多宣傳 。特別是提到了「將數字中國建設工作情況作為對有關黨政領導幹部考核評價的參考」 ,進一步凸顯了中央建設數字中國的決心及其緊迫性 。

1



1


01


《數字中國規劃》與二十大報告和「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一脈相承


黨的二十大報告全文32000多字 ,有8處提到了「數字」 ,分別是 :數字中國 、數字經濟(2次) 、數字產業集群 、數字貿易(2 次) 、教育數碼化 、文化數碼化戰略 。

在此之前 ,2022 年 1 月 12 日 ,國務院印發了《「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國發〔2021〕29號) 。提到 :2025 年 ,數字經濟邁向全面擴展期 ,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 GDP 比重從 2020 年的7.8%提升至 10%(這一指標首次成為體現創新驅動的指標) ,數字經濟競爭力和影響力穩步提升 。展望2035年 ,數字經濟將邁向繁榮成熟期 ,數字經濟發展基礎 、產業體系發展水平位居世界前列 。

1


表1 「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主要指標

資料來源 :《「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



2022 年1月16日 ,第 2 期《求是》雜誌全文刊登了習近平總書記的文章《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我國數字經濟》 ,文章提到 :綜合判斷 ,發展數字經濟意義重大 ,是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的戰略選擇 。

對比「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和《數字中國規劃》的主要目標 、總體結構和主要內容不難發現 ,兩者是一脈相承的 ,甚至《數字中國規劃》的佈局更為宏大 ,它跳出了經濟範疇 ,指出了數碼技術與經濟 、政治 、文化 、社會 、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虛實結合 、以虛強實的規劃佈局和實現路徑 。這些佈局具有遠見卓識和科學性 ,符合我國實際情況和發展需求 ,也與我國「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相契合 。

1


02


《數字中國規劃》是我國應對時代巨變的前瞻部署


黨和國家把「數字經濟」看做是把握未來機遇的戰略選擇 ,因為人類社會已經邁入信息技術高速發展 、全面滲透時代 。以下三張圖從數字經濟的絕對值 、相對值以及在三大產業的滲透率說明了問題 。

2

圖1 中國數字經濟規模

 圖2  中國數字經濟佔GDP比例

資料來源 :《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22》 ,中國信通院


3

圖3 數字經濟在三大產業滲透情況

資料來源 :Wind ,國泰君安證券研究



從經濟學角度來看 ,當一種經濟形態佔GDP比重超過30% ,並且還能每年持續保持10%左右的高位增長速度 ,那無疑它將成為穩定經濟增長的關鍵動力 。馬克思曾經指出 :「各種經濟時代的區別 ,不在於生產什麼 ,而在於怎樣生產 ,用什麼勞動資料生產 。」農業時代土地和勞動力是核心要素 ,工業時代資本和勞動力是核心要素 ,進入數字社會後 ,信息數據是關鍵生產要素 。信息數據成為勞動對象 ,人工智能技術成為生產工具 ,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對數據進行採集 、傳輸 、處理 、執行 ,使數據與某種應用場景結合 ,從而釋放出了數據生產力 。數據生產力的崛起讓人不能忽視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那三年 ,讓全世界人民真真切切感受到數碼技術 、數字經濟在支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 、恢復生產生活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 。

如果說 ,中國錯過了第一第二次工業革命 ,跟跑了第三次工業革命 ,那麼 ,在以人工智能 、大數據和物聯網為代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進程中則要並跑乃至領跑了 。因此 ,《數字中國規劃》在數字基礎設施 、數據資源 、數字與「五位一體」更加融合 、數碼技術創新 、數字安全保障 、數字治理和數字領域的國際合作等方面都進行了佈局 ,全面發力 。

1


03


《數字中國規劃》是我國參與國際競爭的必然舉措


這一段時間爆火的ChatGPT讓普羅大眾又再一次感受人工智能技術的強大 。谷歌公司推出聊天機械人「巴德」(Bard) ,人工智能公司Anthropic發佈了Claude ,清華大學推出了ChatGLM ,復旦大學推出了MOSS ,百度推出了文心一言 。人工智能技術迎來了「百花齊放」的春天 ,這背後 ,其實都是模型架構 、大規模語料庫和生成式AI技術的支撐 。然而 ,隨着AI的能力越來越強 ,應用範圍日益廣泛 ,許多領頭羊公司公開技術的意願也變得越來越低 。比如OpenAI公司在GPT-4的技術報告中寫道 :「鑒於GPT-4等大型模型面臨激烈的競爭環境 ,以及基於安全考量 ,該報告沒有包含關於架構(包括模型大小) 、硬件 、數據集構建 、訓練方法等方面的進一步細節 。」歸根到底 ,國際科技競爭愈發激烈 ,信息技術的自立自強很重要 。

目前 ,全球主要國家幾乎都制定了自己的人工智能發展戰略 ,結合本國國情謀劃人工智能未來發展路線 ,對人工智能的未來發展方向及優先領域進行系統佈局 。早在2016年 ,美國政府就發佈了《為人工智能的未來做好準備》和《國家人工智能研發戰略規劃》兩份重要報告 ,2019年時任總統特朗普簽署了《維護美國人工智能領導力的行政命令》 ,旨在保持美國在人工智能等相關領域的領先優勢 。英國 、德國等在其戰略中均提出要成為人工智能強國和全球標準構建者 。法國政府近期出台推進「人工智能國家戰略」新計劃 ,將在未來5年內投入22億歐元用於提高法國人工智能競爭力 、使法國成為嵌入式人工智能和可信人工智能領域的領導者 、加快人工智能在經濟領域的應用 。當下 ,受到地緣政治的影響 ,信息技術的全球化合作嚴重受挫 ,更加驗證了「先進技術是買不來的」歷史經驗 。因而 ,未來的數碼化強國建設更需要國家頂層佈局謀劃和加強有組織的科研 。這也不難理解 ,為什麼中央要專門成立國家數據局 ,並把中央網信辦和國家發改委的一部分職能劃入 ,使其進一步夯實推進數據基礎制度建設 、統籌數據資源整合共享和開發利用 、統籌推進數字中國 、數字經濟 、數字社會規劃和建設等職能 。

1


04


《數字中國規劃》是我國加強數字社會治理的客觀需要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在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中 ,數碼技術一方面賦能國家治理向智能化 、科學化 、精細化和高效化良性發展 ,另一方面帶來一系列新的治理問題和挑戰 。

一是數字鴻溝不容忽視 。數字鴻溝在不同人群 、不同區域和不同產業之間都存在 ,處於鴻溝的不幸一邊 ,就意味着這些人群 、這些區域和這些產業很少有機遇參與到以信息為基礎的新經濟當中 ,也很少有機遇享受到在線教育 、培訓 、購物 、技術改造 、貿易和交往 。在數字社會 ,數字鴻溝表現為一種創造財富能力和應對風險能力的差距 。比如 ,圖3顯示了數字經濟在農業的滲透率一直沒有超過10% ,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我國農業生產方式還是比較傳統的 。因此 ,《數字中國規劃》強調了深入實施數字鄉村發展行動 ,以數碼化賦能鄉村產業發展 、鄉村建設和鄉村治理 。

二是數字安全不容忽視 。數字安全是護航數字經濟發展的關鍵 ,是數字時代構築新優勢 、領先新賽道的前提 ,對全面深化數字中國戰略具有重大價值 。數字安全既有公民個人信息的安全 ,也有國家數據的安全 。近年來 ,我國陸續出台了《數據安全法》 、《個人信息保護法》 、《國家網絡空間安全戰略》 、《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條例》等 ,說明數字安全不是一個單純的技術問題 ,而是涉及法律 、業務 、管理 、流程等各方面的系統工程 。因而 ,《數字中國規劃》把數字安全屏障和數碼技術創新體系作為兩大棟樑 ,構築自立自強的數碼技術創新體系 ,築牢可信可控的數字安全屏障 ,以此支撐數字中國建設的摩天大廈 。

三是服務互聯網企業的國際化發展不容忽視 。隨着我國經濟實力和企業技術創新實力的增強 ,很多互聯網企業都揚帆出海 ,或在國外股票市場上市 ,或在國外設立子公司 。抖音創始人張一鳴說過 ,「中國的互聯網人口只佔全球的1/5 ,如果不在全球配置資源 ,無法跟4/5競爭 ,所以出海是必然的 。」揚帆出海 ,深度介入全球互聯網權力圖譜 ,成了需要中國互聯網去講的新故事 ,也是中國科技企業必須承擔的責任和使命 。然而 ,當數據安全問題越來越敏感的時候 ,且受到地緣政治的影響 ,母體來自中國的互聯網企業很容易成為受打壓的對象 。比如 ,最近TikTok又遭到美國國會聽證會的質詢 ,再次面臨分拆出售或被封禁的危險 。從歷史上看 ,「引進來」和「走出去」對應的是中國互聯網企業「從無到有」與「從有到優」兩個階段的歷史使命 ,在風雲變幻莫測的國際環境下 ,如何為中國互聯網企業走出去提供更有效 、更必需 、更合規的服務 ,也成為《數字中國規劃》的應有之義 。因此 ,《數字中國規劃》提出要優化數碼化發展國內 、國際「兩個環境」 ,構建開放共贏的數字領域國際合作格局 ,不僅要建立多層面協同 、多平台支撐 、多主體參與的數字領域國際交流合作體系 ,而且還要拓展國際合作空間 ,參與數據跨境流動等相關國際規則構建 。

總而言之 ,通過落實數字中國建設整體佈局規劃 ,實現數字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具有深刻的歷史意義 、現實意義 、政治意義 、戰略意義和科學意義 ,也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的必由之路 。


劉小玲 ,博士 ,研究員 ,上海科學院發展戰略研究部部長 。文章觀點不代表主辦機構立場 。



分享到 :

版權所有©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

滬ICP備11048235號-2

滬公網安備 3101040200115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