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

    當前位置 :首頁  〉 科研學術  〉 業界聲音

    芮明傑 : 未來產業預見的五個路徑

    發佈時間 :2023-05-04 發佈來源 :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

    全球地緣政治變化導致全球科技與產業發展競爭非常激烈 ,各國政府不僅考慮現今與近期未來的產業發展優勢 ,而且積極考慮中長期科技進步與未來產業的競爭優勢問題 。於是未來產業是什麼?其對未來人類生活工作有什麼樣的影響 ,對未來經濟社會的發展會是一種什麼樣的介入與作用?選擇與佈局什麼樣的未來產業方與未來之發展趨勢一致?等等問題就放到了全球各國的面前 ,於是對「未來產業」的預見與佈局謀劃應運而生 。


    01

    技術預見只是一個重要路徑


    佈局未來產業 ,就必須預見未來產業是什麼樣的產業 。儘管今天與未來前沿性技術並不等於未來產業 ,因為創新成功的技術成果只有轉化為商業成功 ,即轉化為有較大市場空間的產品或服務時 ,產業才真正形成 。這個過程我稱之為產業創新 。產業創新是由企業最終來完成的 ,只有把技術成果創新為新產品 ,然後進行生產工藝創新與管理創新 ,使之可以真正生產出來可以適用 ,並能夠創新拓展出市場空間進而商業化成功才算完成 。產業創新是所有新型產業形成發展的必由之路 ,它不同於技術創新 。但未來產業一定是現在看來十分前沿技術支持的 。如「量子技術」是前沿技術 ,它不是產業 ,但它是支持量子通信產業的關鍵技術 ,也是支持量子計算機產業的關鍵技術 。因此從前沿科學技術入手 ,從對前沿技術發展的預見進而預見未來產業是什麼 ,然後再考慮怎麼才能推動未來產業順利成長與發展 ,就順理成章 。


    技術預見在發達國家早就有之 ,上個世紀80年代 ,著名的未來學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的書中就預見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直至未來的文明即第三次浪潮 。托夫勒認為 :第三次浪潮的社會有五個重要的特徵 :1)生產工具在目前為以電子計算機 、互聯網為代表的高價值低價格工具; 2)經濟活動涉及的資源主要是人的腦力; 3)經濟所需的主要能源為人的腦力; 4)經濟運作的典型主體目前處於萌芽狀態 ,為小團體或個人企業; 5)文化的主要表征包括去中心化 ,混沌主義 ,但總體上不明確 。


    四十多年過去了 ,托夫勒也於2016年7月2日在洛杉磯家中去世 ,享年87歲 。他應該是已經看到了當年他的許多預見在今天已經一一驗證了 。我們今天的人類生活與社會發展不是已經1)計算機互聯網已經成為人類生活的一部分 ,我們的社會已經離不開計算機與互聯網;2)資本已經不再這麼重要 ,而知識與人力資本已經成為最重要的生產要素;3)人的腦力已經是社會最重要的資源 ,將來人工智能可能成為替代人腦的替代物;4)今天海爾公司倡導的「人單合一」式的平台經濟 、小微經濟正在快速發展;5)而與互聯網發展相關的平台經濟的出現正在導致去中心化 。


    我國科學技術預見始於20世紀90年代 ,並於2000年後形成系統性的技術預見研究 。2003年 ,中國科學院開展了「中國未來20年技術預見研究」 ,並於2009年發佈了《創新2050 :科技革命與中國的未來》 ,描繪2050年中國在能源 、人口健康 、空間與海洋等18個重要領域的科技發展路線圖 。之後 ,還有許多研究機構開始了對我國未來科學技術 、經濟 、產業等方面的研究 ,力量分散 ,遠見不夠 。


    其實科學技術預見非常重要 ,二戰之後美國曾經有的一個研究報告《科學 :無盡的前沿》就是一個十分經典 ,十分成功的科學預見報告 。它對美國戰後科學技術發展 ,成就全球領先貢獻很大 。2022年美國通過的《晶片與科學法案》也是這樣一個科學技術預見法案 。然而這些報告與法案本身不是未來產業預見的報告 ,因為科學技術本身不是產業 ,但會深刻影響未來產業的發展 。對科學技術進行預見的需要一方面是科學技術自身發展的要求 ,以便制定科學技術發展戰略進行資源有效配置 ,另一方面則是幫助我們對未來產業形成與發展進行預判 。



    02

    預見未來產業的五個方面


    進行未來產業佈局的前提是要對未來產業形成發展的方向 、重點 ,由此導致的資源配置規划進行研究 ,這就是要對未來產業發展進行預見研究 。未來產業預見研究很重要 ,是確定未來產業佈局前期重要研究工作 。為此可以專門設個研究院 ,或者在現行產業研究院中專門設這一機構 。預見的科學性與理論方法準備有關 ,於是建立和開展未來學學科建設 ,培養未來學研究人才十分重要 。顯然 ,所謂的戰略科學家不能沒有未來學的理論造詣 。我以為預見未來產業可以有五個方面入手 :


    1 、從人類未來需求預見入手 。人類未來的需求是未來產業產生髮展的邏輯起點 ,未來產業是未來社會的供給 ,因此未來產業產出的產品與服務需要與人類社會的未來需求相適應 ,才能持續生存發展 。然後人們並不知道他們未來究竟具體需要什麼 ,這樣就給了我們做需求預測一個挑戰 。現行對消費者未來消費的預測是建立在現行需求基礎上的 ,最多是短期有效 。我以為中長期對需求的預測是困難的 ,但有一個基本邏輯又是正確的 ,這就是未來的產品與服務必須符合人們的本性慾望 ,如果說人們的本性慾望是健康 ,低碳 ,安全 、和諧 ,便利等 ,那麼未來產業供給的產品與服務就必須符合這些人們一個或多個方面的本性慾望才行 。例如如我們可以斷定人們對未來會追求個性化消費 ,於是從今天到未來肯定會有一大批個性化產品或服務產生 ,現行的科學技術 、生產技術也都會為此準備 ,所謂工業「4.0」智能生產技術看 、數據分析等就是為此而準備的 。


    2 、從破壞性創新 、突破性技術進步預見入手 。未來的破壞性創新或突破性技術進步是有可能導致原創產品或服務的產生 ,進而有可能發展形成未來產業 。從這個角度進行預見其實是科學技術未來發展趨勢的角度來對未來產業進行預見 。而破壞性的創新和突破性的技術進步首先可能與通用技術發明創造的未來重大突破有關 ,甚至有可能改變整個現行的世界 ,改變我們人類的生活方式 。不久前出現的ChatGPT以及延伸各種相關專有技術和後來的產品與服務不是即將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嗎?ChatGPT可以看做時下人工智能方面的破壞性創新 。破壞性創新或突破性技術進步源於科學基礎研究的突破 ,所以預見未來產業所以要從科學基礎研究的進展 ,要從通用性技術的變化來預見 。


    3 、從現行不同技術之間的融合創新發展方面進行預見 。現行不同技術之間的融合創新可能在未來產生新產品 、新業態和新模式 ,導致未來產業形成 。例如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就是信息和通信技術的結合 ,進而形成新型電信服務 、信息服務 、IT 服務等 ,創造出適應社會需求的新型產業 。今天現實中有各種各樣看上去沒有關聯的技術與產品 ,未來它們或許由於某個方面的技術進步就導致了融合 ,聯接了起來 ,進而形成未來新型的產業 ,例如數字新技術 。


    4 、前沿新技術與傳統產業嫁接融合創新也可能形成未來需要的產業 。未來前瞻的通用技術專有技術或工藝製造技術嫁接到現在傳統產業和企業的技術和產品中去 ,通過這種嫁接與融合創新 ,可能形成新型技術與產品 。比如說人工智能這樣的前沿技術可以嫁接到我們現在的各種各樣產業裏面去 ,加入到家居行業未來就可能形成未來的智能家居行業 ,嫁接到醫療製造設備行業就可能形成智能醫療設備行業 ,等等 。這就是前沿技術跟現行產業的融合可能導致未來產業的發展 。


    5 、不同的現行產業之間 、現行產業與未來產業之間深度融合創新 ,也可能產生新的適應未來需求的產業 。今天我們已經看到產業發展的趨勢就是產業的邊界模糊化了 ,融合性加強 ,例如製造業與服務業已經開始了深度融合 ,因此我們有理由通過推測現行產業之間 ,現行產業跟未來產業之間未來的融合 ,可能形成未來新型的產業 。




    文章觀點不代表主辦機構立場 。


    分享到 :

    版權所有©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

    滬ICP備11048235號-2

    滬公網安備 3101040200115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