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科技人才「鬆綁減負」 、為新型研發機構「放權賦能」 、強化各部門間政策舉措的統籌協調……4月20日起 ,上海《關於本市進一步放權鬆綁激發科技創新活力的若干意見》(簡稱《意見》)實施 ,5方面18項改革舉措 ,聚焦高校院所 、企業 、新型研發機構和科技人才等創新主體感受深 、「繩子」綁得緊的重點環節 ,提升政策供給和創新服務能級 ,激發創新活力 。
「重點是推動全過程的創新 、促進全鏈條的加速 、激發全社會的創新活力 。」上海市科委主任駱大進表示 。
那麼 ,18項舉措「新」在哪裏?對科技政策有哪些銜接與突破?大江東工作室試做解讀 。
既鬆綁又解綁 ,暢通科改最後一公里
《意見》分為擴大高校院所科研活動自主權 、激發企業科技創新的活力和動力 、促進新型研發機構高質量發展 、激發科技人才創新活力 、優化完善科研管理等5個部分 ,上海市科委政策法規與創新體系建設處處長韓元建說 :「分別對應一類主體 ,在『科改25條』框架體系下 ,有針對性地對各類創新主體反映的突出問題或訴求 ,以及政府部門自身的管理改革 ,一一設計了舉措 。」
2019年 ,上海發佈「旨在全面落實中央關於科技體制改革的要求」的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意見「25條」(簡稱「科改25條」) ,被視為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政策框架和支撐底座 。上海創新活力得到持續激發釋放 ,去年9月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佈的《全球創新指數報告》 ,上海位列「全球最佳科技集群」第八位 。
科學探索與科技創新永無止境 ,科技體制改革亦然 。「着力形成科創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 ,為我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出更大貢獻」的上海 ,激流勇進 、勢在必行 。
「去年初 ,劉多副市長帶隊深入各類創新主體開展放權鬆綁的專題調研 ,發現束縛創新活力的顯性的粗繩子基本解開 ,但一些細繩子猶在 ,需要進一步放權鬆綁 ,更要解綁 。放權鬆綁還存在最後一公里的梗阻 ,內部規章制度沒有根據最新改革文件相應調整 ,仍沿用舊的做法 ,科研人員對改革感受度不深 、獲得感不強 。」韓元建說 。
「原先的改革較多聚焦點上突破 ,一些需要多部門協同的改革措施 ,常會出現各部門各唱各調 、調門不一等協同性問題 ,讓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無所適從 ,改革舉措最終難以落地 。」在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所長石謙看來 ,此次18項舉措最鮮明的特點是更強調製度供給的系統集成 ,「綜合授權 ,集中體現了政策的系統性和集成性 ,在醞釀改革舉措前 ,主體圍繞各自使命目標提出一攬子授權需求 ,由相關職能部門如編辦 、財政 、人社等經過綜合協商 ,通過認識一致和行動協同達成精準授權 ,同時對主體用好授權也會進行評估 ,形成閉環 ,確保『授得准『『用得好』 。」
《意見》着重提出了推進綜合授權改革試點 ,以「綜合授權+負面清單」方式 ,遴選一批高校 、科研院所 、醫療衛生機構等科研事業單位 ,在編制使用 、崗位設置 、工資總額 、職稱評定 、經費使用等方面賦予更大自主權 。
「在出台『科改25條』某配套實施細則時 ,我們向全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一些科研人員給我們寫信 ,表示希望相關部門能夠督促高校院所儘快落實該細則 ,這說明關乎科研人員切身利益的改革舉措切中肯綮 ,受到一線科研人員歡迎;另一方面也提醒我們 ,要注意政策落地跟進 ,適時督促指導 ,解決一些單位『不敢為』『不願為』或者『不擅為』的問題 。」韓元建說 。
直面創新短板 ,彰顯科技創新的上海特點
上海各類科技創新主體活躍 ,也是全球科技創新要素聚集地 ,在科創中心建設進程中 ,如何聚合發揮這些優勢 ,補強創新短板?《意見》着眼緊扣科技創新的「上海特點」 ,不迴避矛盾 ,條條舉措皆迎難而上 。
「高度國際化 ,要求科技創新必須面對更多『深水區』 、『無人區』改革難題 ,有一些其他城市可能碰不到的課題 ,比如 ,上海會有社會力量創辦的民非類新型研發機構深度參與國際科技合作 ,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的上海國際人類表型組研究院 、參與國際科學家交流的世界頂尖科學家國際聯合實驗室等等 ,他們登記在民政部門 ,業務範疇和職能歸口在科技部門 ,如何更好統籌 、激發其科技創新活力 ,是全新課題 。」石謙認為 ,《意見》着墨大篇幅於新型研發機構的改革 ,是符合城市特點 、開拓創新新局面的破題之舉 。
「一些新型研發機構反映 ,他們沒有事業編制 ,又不是企業聘用 ,兩頭歸不進去 ,聘用人員交納社保就遇到困惑 。」韓元建表示 ,《意見》明確 ,新型研發機構可為其直接聘用的非事業編制人員按照企業人員身份繳納社會保險 ,可按照實際需求為非事業編制人員繳納企業年金 ,社保力度更大 、更靈活 。
據悉 ,上海另一個近期將出台的政策文件《關於促進本市新型研發機構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 ,其中9條新舉措將進一步破解科研與市場對接「兩張皮」痼疾 。
另一個引起專家關注的改革領域是國有企業 ,針對國企創新動力不足問題 ,《意見》提出 ,推行國企法定代表人簽署創新使命責任書制度 ,明確經營業績考核中的研發投入強度要求 ,與企業領導人員薪酬掛鈎 ,對研發投入未達要求的企業 ,其實際研發投入與目標投入的差額部分 ,由國資部門收回後統籌安排使用 。
「上海高度重視國企原始創新能力 ,在科改25條就提出——對國企技術創新和研發機構 、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台建設等投入 ,在經營業績考核中『視同於利潤』 ,擴大國有科技型企業股權和分紅激勵政策實施範圍 ,這次更加明確了 ,實施更為靈活的股權和分紅激勵等措施 。」石謙說 。
人才改革和科創改革高度結合 ,將全面試點科技人才評價改革試點
科技人才評價改革試點工作是中央交給上海的一項改革試點 。圍繞科技人才評價的各環節 ,《意見》提出 ,按「誰用誰評價 、幹什麼評什麼」原則 ,為不同類型人才設立不同評價指標 。對承擔重大科技攻關任務 、從事基礎研究 、從事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 、從事社會公益研究等不同科研活動類型的科技人才 ,明確具體的評價指標導向 ,提出不同的評價方式 、周期 、渠道等 。
為什麼要單獨辟出一大篇幅着墨科技人才評價?石謙解讀 ,此次改革更加凸顯上海履行建設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使命責任 ,把人才評價改革和戰略科技力量建設緊緊地綁在一起 。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上海作為改革開放排頭兵 ,創新發展先行者 ,理應衝鋒在前 。過去對大科學裝置 、大科學計劃的中堅力量關注不太夠 ,他們中的大部分科研骨幹 ,在傳統的『四唯』『五唯』評價體系中 ,因為沒有『人才帽子』而得不到應有支持 。」石謙表示 ,「扛起『國家責』的不僅是頂尖領軍人才 ,也需要科研攻堅的中間力量和人才梯隊支撐 ,此次18條里多處都劃了重點 ,對於支撐國家重大戰略需求 、承擔承擔國家重大攻關任務的機構和團隊給予重點關注 ,這一價值導向和上海建設高水平人才高地的戰略目標是高度一致的 ,通過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來推動上海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
目前 ,上海市科技人才評價改革方案已報科技部審批 。上海大學 、上海應用技術大學 、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 、上海市生物醫藥技術研究院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仁濟醫院 、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等6家具有較好人才評價基礎的各行業領域科研單位 ,成為首批開展改革試點單位 。
「科技強國建設進入加速階段 ,上海科創中心建設也進入功能全面升級的關鍵躍升期 ,在堅持科技創新『全民健身』改善創新環境的同時 ,更要以『奧運爭冠』思路打造『科研爭冠隊』 。」石謙認為 ,《意見》18項舉措中 ,最「解渴」的當屬青年人才特殊晉升機制 ,當前影響世界的ChatGPT ,是由一群平均年齡只有32歲的青年才俊完成的 。要按照上海市人才工作領導小組會議要求 ,以「超常規導向」支持科技創新發展 。
《意見》專門明確 ,打破論資排輩和「唯論文 、唯帽子 、唯職稱 、唯學歷 、唯獎項」的用人模式 ,對於在上海市三大先導產業和六大重點產業領域中取得基礎研究及應用研究重大成果 、突破關鍵核心技術 、解決重大工程技術難題等作出重要貢獻的青年科技人才 ,探索實施特殊的晉升機制 。
「上海是一座講究科學決策 、講究價值判斷的城市 ,每項科技政策出台都是經過各部門深思熟慮 、精打細磨 ,力爭形成穩定的 、可預期的 、可持續的制度供給 。」石謙說 。
本文刊登於4月24日《人民日報》 ,作者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黃曉慧
版權所有©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
滬ICP備11048235號-2
滬公網安備 3101040200115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