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

當前位置 :首頁  〉 科研學術  〉 觀點薈萃

澎湃新聞|解讀科技部行動方案 :2025年前職業技術經理人不少於1萬人

發佈時間 :2023-04-11 發佈來源 :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

  近日 ,科學技術部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中心(下稱科技部火炬中心)發佈《高質量培養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人才行動方案》(下稱《方案》) ,提出了相關人才的培養目標 ,到2025年 ,要培養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人才超過10萬人;打造職業技術經理人隊伍 ,各類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相關機構從業的職業技術經理人不少於1萬人;全國建成人才培養基地超過50個 ,建成不少於300人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顧問隊伍 。 

  《方案》表示 ,「十四五」期間 ,科技部火炬中心將以全面提高我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人才自主培養質量為宗旨 ,以優化人才供給結構 、強化技術經理人市場化配置 、搭建完成人才培養支撐體系為目標 ,推動我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人才隊伍建設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邁進 。 

  對此 ,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副所長 、教授級高工吳壽仁表示 ,人才隊伍的成長需要「天時地利人和」 。天時方面 ,現在是很好的時機 ,但地利方面還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約 ,科研成果的供和需兩方面都需要再加把勁 ,整個產學研生態繼續改善 ,才更有利於人才的成長 。

  

  形成人才培養支撐體系  

  《方案》提出了6項重點任務 ,具體包括 :推動人才培養工作規範化發展 、升級國家技術轉移人才培養基地功能 、優化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人才供給結構 、暢通技術經理人職業發展路徑 、提升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人才培養社會關注度 、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人才隊伍國際化建設 。  

  《方案》把科研成果轉化人才的培育放在了重要的位置 ,目標之一是形成人才培養支撐體系 。在推動人才培養工作上 ,《方案》強調了建設人才梯度培養體系的重要性 ,着力打造初 、中 、高三級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人才梯隊體系;在生態建設上 ,充分調動高校院所 、醫療衛生機構 、技術轉移(成果轉化)機構 、科技創業孵化載體等主體參與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人才隊伍建設的工作積極性;搭建技術轉移轉化人才互動平台 ,形成技術經理人市場化流動機制 ,以人才的高質量發展帶動技術轉移轉化生態的進一步優化 。  

  對此 ,吳壽仁表示 ,「人才能解決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供需對接的問題 ,這是整個生態系統中的一部分 。」  

  上海零號灣創業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志剛則表示 ,這一政策的提出 ,讓更多人意識到科研成果轉化這事很重要;並且它提出了一套體系 ,進行技術經理人的能力訓練 。  

  「當我們談科研成果轉化的時候 ,本質上是一個提高科研機構和社會 、和產業的協作效率的問題 。」張志剛表示 ,「社會和產業都是在動態變化和發展的 ,每個細節和過程都需要不同類型的人來參與 。如何讓現有的已經在產業和投資領域的人 ,熟悉特定政策後 ,介入到提高協作效率的體系中去是更關鍵的 。」  

  但吳壽仁同時指出 ,「真正的科研成果轉化是一個系統工程 。」吳壽仁向澎湃科技表示 ,「人才不是培訓出來的 ,一定是實踐鍛煉出來的 。」怎麼促進高校院所提高科研成果的成熟度 ,怎麼幫助企業發現技術需求和技術問題 ,是目前影響成果轉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

  

  科研成果轉化的系統建設  

  吳壽仁解釋 ,在科研成果轉化的系統工程中 ,「一是科研成果的概念驗證 。很多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不是為了需求去研製的 ,很多成果離企業需求還有一段距離;二是科研成果的交易 ,交易可以解決一些問題 ,但很多成果並不一定達到了交易的要求;三是創業孵化的服務 ,高校院所里的成果離市場有距離 ,怎麼讓科技人員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把這些成果搗鼓到被市場接受的程度 ,這個搗鼓的過程就是創新創業 ,要有相應的服務體系 。」  

  具體說來 ,科研成果轉化也需要從三個方面來看 ,科研成果的供給方 、科研成果的需求方 、科研成果轉化的服務體系 。吳壽仁介紹 ,「第一是供給方的質量夠不夠 ,第二是需求方的需求旺不旺盛 ,其中的市場要靠企業家來挖掘;第三是成果轉化的服務體系是否完善 。」  

  張志剛也表示 ,科研成果要實現轉化 ,一方面是讓科研院所里的科研人員學會如何跟產業更好地協作 ,「科研人員的想法需要轉變 ,必須具備和產業協作的能力 ,知道一般的規則 ,需要的要素是什麼 ,不能不擅長 ,也不在乎 。」另一方面 ,產業的協作也至關重要 ,因為只有產業才能提出產業創新中最為關鍵的問題 。張志剛表示 ,「科研院所與產業協作能夠更好地找到問題 ,解決問題 ,效率也更高 。所以這其實是在開放體系下怎麼樣優化組合資源 。」

  

  附 :《高質量培養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人才行動方案》文件全文  

  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 ,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 、人才強國戰略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鍊人才鏈深度融合 ,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 。按照《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有關要求 ,科技部火炬中心將進一步加強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人才隊伍建設工作 ,制訂本行動方案 。  

  一 、宗旨與目標  

  「十四五」期間 ,科技部火炬中心將以全面提高我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人才自主培養質量為宗旨 ,以優化人才供給結構 、強化技術經理人市場化配置 、搭建完成人才培養支撐體系為目標 ,推動我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人才隊伍建設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邁進 。  

  (一)優化人才供給結構 ,培養一批高素質複合型人才  

  重點面向技術轉移(成果轉化)機構 、高校院所 、醫療衛生機構 、政府科技管理部門 、科技園區 、科技型企業 、央企國企 、投資機構等 ,着力挖掘和培養一大批「知政策 、精技術 、會管理 、懂金融 、明法律 、通市場 、擅轉化」的高素質複合型人才 ,有效配置到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各個關鍵環節 ,以人才結構的優化和素質的提高帶動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的提升 。到2025年 ,培養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人才超過10萬人 。  

  (二)強化市場選擇功能 ,打造職業技術經理人隊伍  

  充分發揮國家技術轉移人才培養基地 、國家技術轉移機構等的平台作用 ,建立市場化的聘用渠道和激勵約束機制 ,加速人才的合理流動與優化配置 ,不斷提升技術經理人在成果轉化服務端的業務水平 ,探索形成以「培訓+考試+實操+績效」綜合認證「技術經理人」執業資質的職業化發展模式 。到2025年 ,在各類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相關機構內從業的職業技術經理人不少於1萬人 。  

  (三)深化現有工作基礎 ,形成人才培養支撐體系  

  以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人才培養的相關政策 、規劃為工作依據 ,明確方向和目標;以《國家技術轉移專業人員能力等級培訓大綱》為指導 ,完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知識體系;以國家技術轉移人才培養基地為工作抓手 ,規範引導培訓行為;以各地遴選推薦的優質培訓師資為主力軍 ,形成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智庫;以各類技術轉移(成果轉化)機構為出口 ,為參訓人員搭建實習 、就業平台 ,最終形成「五位一體」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人才培養體系 。到2025年 ,全國建成人才培養基地超過50個 ,建成不少於300人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顧問隊伍 。  

  二 、重點任務  

  (一)推動人才培養工作規範化發展  

  形成人才培養知識框架 。支持具備教材開發能力的相關機構圍繞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最新政策導向 ,深挖人才培養體系的短板弱項 ,組織相關領域專家編寫普適和特色相結合的培訓教材 ,形成內容完備 、特點突出 、模塊清晰的培訓內容體系 ,突出科學性 、系統性和實用性 。引導各培訓基地優化培訓方案 ,注重理論與實踐相聯繫 、國內經驗與國際視野相結合 ,因地制宜 、因時制宜設置相應培訓課程 。  

  建設人才梯度培養體系 。堅持分層培養原則 ,着力打造初 、中 、高三級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人才梯隊體系 。初級培訓面向所有參與科技創新的人員 ,培養參訓人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基礎能力;中級培訓面向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從業人員 ,着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為培養職業技術經理人儲備人才;高級培訓旨在提高技術經理人的執業能力 ,搭建成果轉化資源網絡 ,促成業務合作 ,加速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鍊人才鏈深度融合 。 

  (二)升級國家技術轉移人才培養基地功能  

  強化人才培養基地佈局建設 。鼓勵國家技術轉移人才培養基地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和本地產業發展導向開展培訓 ,加強培訓過程管理和質量監控 ,形成一批示範性 、標杆性培養基地 。聚焦重點產業領域開展技術轉移人才培養工作 ,依託頭部企業 、行業協會等 ,打造一批行業特色明顯的人才培養基地 。培養基地之間應加強交流學習 、合作互動 ,強化證書互認 ,分享成功經驗 ,共同推動跨區域 、多領域 、深層次的技術轉移人才培養工作 。 

  組建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智庫 。充分發揮各培養基地貼近科技成果轉化一線的優勢 ,吸納 、遴選 、推薦政策水平 、理論素養或實操能力突出的專家 ,建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智庫 。智庫建設以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為宗旨 ,以師資隊伍建設為抓手 ,重點圍繞課程開發 、教學培養 、戰略規劃 、理論和政策研究等方面開展工作 ,為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事業提供研究支撐和決策諮詢 。 

  (三)優化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人才供給結構  

  擴大人才培養廣度 。面向服務於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全鏈條的各類機構開展培訓工作 ,提高機構內從業人員的政策水平 、技術認知能力 、管理能力 、投融資能力 、法律素養 、市場化意識和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能力 。不斷擴大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人才基數 ,不斷增強從業人員的執業能力 ,形成以複合型人才為支撐的有組織科技成果轉化體系 。 

  提高人才配置精度 。重點提高技術轉移(成果轉化)機構從業人員的業務能力和綜合素質;引導高校院所 、醫療衛生機構的科研人員重點提升科技管理和市場化能力;推動政府機構和產業部門的科技管理人員不斷完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知識結構;支持科技型企業 、央企國企和投資機構的技術經理 、市場經理 、產品經理 、投資經理等加強其對技術創新場景應用和科技產業發展方向的認知判斷能力及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政策的應用能力 。  

  (四)暢通技術經理人職業發展路徑  

  建立健全人才培養多方聯動機制 。鼓勵技術轉移(成果轉化)機構從業人員積極參加國家技術轉移人才培養基地等開展的培訓課程 ,同時吸納參培結業人員到本機構實習 、就業 。搭建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人才信息交流展示平台 ,逐步建立「能力培訓+機構認證+市場評判」的技術經理人社會化評價模式 。  

  完善技術經理人市場化聘用機制 。推動央企國企 、科技園區 、國家技術創新中心 、高新技術企業 、科技型中小企業 、科技企業孵化器 、眾創空間 、新型研發機構等根據現實需求設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崗位 ,聘用高水平技術經理人 ,實現人才對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全流程賦能 。支持技術經理人在各類服務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機構內合理流動 ,加速人才的優化配置 。 

  (五)提升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人才培養社會關注度 

  加強學歷教育培養 。鼓勵高校院所不斷創新體制機制 ,開展技術轉移方向的學歷培養 。推動有條件的高校開設技術轉移相關課程 、學科專業 ,開展學歷 、學位教育 ,探索學歷教育與社會化培訓課程的互認機制 。推動有條件的高校院所開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方面的理論研究 ,形成高水平的研究隊伍和師資隊伍 。 

  開展人才評價工作 。鼓勵各地完善技術轉移轉化類職稱評價標準 。推動高等院校 、研發組織 、醫療衛生機構等建立科技成果轉化與職稱評審 、績效考核 、崗位晉升 、人才評價等相結合的考核體系 。加快培養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領軍人才 ,將高層次技術轉移人才納入國家和地方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 。  

  (六)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人才隊伍國際化建設  

  加強與國外頭部技術轉移機構及國際組織的交流互訪 ,借鑑國際培訓組織成熟的培訓體系 ,做好本土化落地工作 ,加快打造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技術轉移培養體系 。聚焦國際技術轉移 ,培養一批國際化技術經理人 ,促進技術要素國內國際雙循環 ,提高我國國際技術轉移能力 。 

  三 、保障措施  

  凝聚多方合力 。參與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人才培養的各類機構要深化合作 ,建立上下聯動 、橫向聯通的工作協同機制 。堅持問題導向 ,主動研究謀劃 ,持續完善相關配套政策體系 ,細化政策落地流程 ,推動解決技術轉移轉化人才隊伍建設中的堵點 、難點問題 。  

  創新政策供給 。各地科技主管部門應積極支持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人才培養和技術經理人隊伍建設工作 ,圍繞國家導向和本地區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需求制定有效政策 ,以高質量人才供給融通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鍊 。抓住技術經理人納入國家職業分類大典的機遇 ,規範化 、標準化開展相關培訓工作 。  

  做好宣傳推廣 。鼓勵科技管理部門 、培養基地 、技術轉移(成果轉化)機構以現場觀摩 、座談調研等方式加強交流 。加強輿論引導 ,積極宣傳各地技術轉移(成果轉化)機構及技術經理人優秀案例 ,表彰先進 ,推廣科技成果轉化經驗和培訓工作做法 ,營造推動技術轉移轉化人才隊伍建設的良好氛圍 。  

  注重優化生態 。充分調動高校院所 、醫療衛生機構 、技術轉移(成果轉化)機構 、科技創業孵化載體等主體參與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人才隊伍建設的工作積極性;搭建技術轉移轉化人才互動平台 ,形成技術經理人市場化流動機制 ,以人才的高質量發展帶動技術轉移轉化生態的進一步優化 。  

  本文來自2023年3月17日澎湃新聞


分享到 :

版權所有©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

滬ICP備11048235號-2

滬公網安備 3101040200115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