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

當前位置 :首頁  〉 科研學術  〉 觀點薈萃

瞭望 :長三角隆起科創高地

發佈時間 :2022-12-12 發佈來源 :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

  一張張求賢令 、一份份任務書的背後 ,是近年來圍繞關鍵領域創新需求 ,長三角科技創新按下快進鍵 ,探索新路徑 ,不斷提升科技供給能力 。2021年 ,長三角以「四個30%」引領發展——研發經費投入8342億元 ,全國佔比逼近30%;發明專利授權量18.22萬件 ,全國佔比略超30%;高新技術企業8.6萬家 ,全國佔比高於30%;人工智能 、生物醫藥先導產業規模全國佔比均超過30% 。長三角已成為中國高質量發展創新動力的主要引擎之一 。  

  瞄準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 ,今年9月 ,《三省一市共建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行動方案(2022—2025年)》發佈 ,提出到2025年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創新策源能力全面提升 ,若干優勢產業加快邁向世界級產業集群 。  

  雄厚的製造基礎 ,蓄勢待發的創新策源能力 ,伴隨從世界工廠向全球創新高地轉變 ,長三角將努力改變世界產業版圖和創新版圖 。

    從強勁增長極到全球科技創新高地 ,經濟發展活躍 、開放程度高 、創新能力強的長三角肩負科創高原之上攀高峰的使命 。近日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深入長三角地區調研採訪 ,探尋長三角區域綜合創新實力穩步提升背後的創新舉措 、創新路徑和創新機制 。

 

  科創高原之上攀高峰 成果多點暴發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9月29日發佈《2022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 ,我國共有22個科技集群進入全球百強 ,長三角地區佔到4個 。上海-蘇州 、南京 、杭州 、合肥分別位列第6 、第13 、第14和第55位 。  

  與去年相比 ,上海科技集群演變為「上海-蘇州」科技集群 ,且排名提升2位 ,體現了長三角一體化下創新力量的提升 。新秀合肥以長三角地區研發經費投入漲幅第一跑出加速度 ,前進18位 。長三角地區形成攀登科創高峰之勢 。  

  國家戰略優勢力量加速集聚 。從攻克核心技術「卡脖子」到探索科技前沿「無人區」 ,從「夢天」升空 ,「羲和」「夸父」攜手探日到國產大飛機翱翔藍天 ,從大科學裝置不斷刷新紀錄到新藥 、新材料 、核心元器件強基固鏈 ,長三角科創成果密集多點暴發 。  

  在上海 ,近年來 ,10拍瓦激光放大輸出 、首個體細胞克隆猴 、首次人工創建單條染色體真核細胞等一批成果 ,實現了多個全球「首創」 。2022年 ,軟X射線裝置實現國際上波長最短的回聲型自由電子激光 。

    2022年 ,浙江省圍繞集成電路等重點領域支持長三角一體化攻關項目45項 ,累計攻克形成大尺寸單片式矽外延生長裝備等436項進口替代成果 ,湧現出「冰光纖」 、仿生深海軟體機械人 、新型化學顯微鏡 、神威量子模擬器 、存算一體人工智能晶片等一批重大成果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主導研製的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 、量子通信京滬幹線 、「祖沖之號」 、「九章」量子計算機 ,參與研製的「悟空」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等國之重器問鼎世界;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主導建設的人造太陽領先全球核聚變 。  

  科技自立自強主力軍加快培育 。擁有張江和合肥兩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首批國家實驗室掛牌組建 ,全球規模最大 、種類最全 、綜合能力最強的張江光子大科學設施群初現雛形 ,李政道研究所 、量子科學研究中心 、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等一批聚焦世界科技前沿的新型研發機構加快發展 。  

  面向全球的創新合作與要素流動不斷加速 ,長三角一體化科技協同政策不斷完善 。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戰略規劃研究室主任朱學彥介紹 ,近5年 ,上海吸引了20餘位諾貝爾獎 、圖靈獎 、菲爾茲獎等國際大獎獲得者來滬工作或開展科研合作 。林德 、西門子 、諾基亞 、海克斯康 、巴斯夫等一批世界500強外資企業研發機構加速落戶長三角 。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辦公室於2021年5月正式成立 ,科技部與三省一市聯合發佈《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聯合攻關合作機制》等政策 ,圍繞國際合作 、專家共享 、成果轉化等方面形成長效合作機制 ,推動政策逐步優化 。  

  創新開放高地加速形成 。長三角地區醞釀了多個國際大科學計劃與工程 ,打造了一批國際創新交流的「大舞台」 。全腦介觀神經聯接圖譜 、國際人類表型組計劃 、國際大洋發現計劃等大科學計劃與工程加快實施 ,浦江創新論壇累計吸引近60個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學者和企業家參加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面向全球創設國際科技獎項 ,全球技術轉移大會加快構建以上海為基點 、覆蓋長三角 、輻射全球的技術轉移網絡 。

  

  聚集科研國家隊 創新策源能力持續釋放

  

  南京麒麟科技城 ,一座紅磚砌成的學院格外引人注目 。一千餘名中科院研究生在此學習 、生活 。午休時分 ,師生們有的在圖書館一角碰頭研討 、有的在校園裏散步暢聊 ,一片濃厚而愜意的科研氣氛 。  

  這是中國科學院大學南京學院 ,在它周圍近1平方公里範圍內 ,已經形成研發實力不俗的「中科院系」科教資源聚集區 。除了原址在南京即將整體搬遷來的4個研究所 ,實力雄厚的中科院計算所 、軟件所 、自動化所 、上海巴斯德所等也在此設立分部 。集聚的院所釋放持續的創新策源能力 。  

  我國第一代衛星移動通信系統「天通一號」 ,大規模應用形成完整佈局的衛星移動通信技術 ,終端基帶晶片已量產數萬片;  

  「信息高鐵」綜合試驗設施以自主研發的高通量計算技術體系助力數字經濟建設 、推動技術產業升級 ,目前初步實現北京 、南京 、鄭州三地算力併網 ,並上線內測了1.0版本「算力商店」;  

  開源軟件供應鏈重大基礎設施「源圖」已構建形成全球最大的原始碼知識圖譜 ,實現了面向全網針對開源生態「投毒」攻擊現象的持續監測;  

  傲來操作系統(EulixOS2.0)正式發佈 ,「神算」系列存算一體晶片加快研製……  

  「在麒麟形成的創新高地 ,是科研『國家隊』厚植長三角土壤 ,在重大關鍵領域佈局攻關 ,再反哺國家創新戰略的典型樣板 。」中國科學院南京分院院長 、中國科學院大學南京學院院長楊桂山介紹 ,依託長三角優越的人才 、產業環境 ,針對前沿科學和「卡脖子」技術進行研發 ,能順暢對接產業 ,讓前端研究和一線生產連結起強反饋 。  

  預計到2030年 ,匯聚在這一區域的研發隊伍總規模將達5000名 ,初步形成學科集群 、空間集聚的中科院區域創新高地 ,成為長三角區域重要的原始創新策源地 。  

  在位於合肥西郊董鋪水庫的「科學島」(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上 ,臨水而建的強磁場科學中心因為3個多月前 ,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創造出相當於地球磁場90多萬倍的穩態強磁場創了新的世界紀錄而備受矚目 。正在實驗室查看水冷磁體線圈的副研究員房震告訴本刊記者 ,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已在物理 、化學 、材料 、生命健康 、工程技術等領域支持超過3000項前沿課題研究 。  

  沿着半島一路向北 ,坐落着遠近聞名的大科學裝置集中區 。總計13.9萬平方米共14幢單體建築目前已交付使用 。據介紹 ,該研究設施建成後 ,有望成為國際磁約束聚變領域參數最高 、功能最完備的綜合性研究平台 。在整個設施建設過程中衍生的相關技術 ,還可推動高能物理 、電力儲能 、核磁共振 、地質勘探 、深空推進等多個領域發展 ,滿足國家重大戰略需求 。  

  圍繞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 ,安徽規劃建設19.2平方公里世界級大科學裝置集中區 ,形成已建 、在建 、擬建的「3+4+N」大科學裝置集群化發展格局 。  

  數據顯示 ,已立項的77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中 ,長三角地區有19個 。依託「大科學裝置」 ,長三角地區着力打造一批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台 ,形成大協作 、網絡化的技術發明創造格局 。

  

  科創走廊邁向中國創造 世界級產業集群加速成形

  

  俯瞰長三角板塊 ,一條G60科創走廊 ,正串起長三角產業創新的「朋友圈」 。這條科創走廊依託G60高速和滬蘇湖高鐵等交通大動脈 ,串聯起上海松江 ,江蘇蘇州 ,浙江湖州 、嘉興 、杭州 、金華和安徽宣城 、蕪湖 、合肥九地 。今年以來 ,G60九城市經濟呈「V型」反彈 ,彰顯強大韌性和高成長性 。第三季度 ,九城市GDP同比增長3.9% ,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112% 。6月以來 ,九城市簽約落地項目超1300個 ,總投資額逾1.26萬億元 。  

  2021年8月 ,位於浙江嘉興海寧(中國)泛半導體產業園的慶鑫科技在落戶半年後正式投產 。這家企業生產的自動化設備不僅與國內知名企業建立起良好合作關係 ,還出口美國 。  

  「我早上7點上班晚上9點回家 ,就是喜歡這裏工作有氛圍 、生活有活力 。」企業負責人蔡慶鑫說 ,在產業園一幢幢灰白相間的現代化樓宇中 ,一大批半導體裝備企業相繼入駐投產 ,上下游產業鏈逐步完善 。  

  「海寧大力發展泛半導體產業 ,依託於滬浙兩地建成的首家跨省合作園區——上海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海寧分區打下的良好產業基礎 ,結合嘉興建設浙江省全面接軌上海示範區 ,承接上海 、長三角乃至全國的半導體裝備產業項目所需 ,形成新的產業集群優勢 。」海寧市政府相關負責人介紹 。截至2021年 ,海寧市已經擁有泛半導體規上企業115家 ,工業增加值45.63億元 ,高出全市6.6個百分點 。 

  2020年11月 ,科技部等六部門聯合印發《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建設方案》 ,瞄準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創走廊和我國重要創新策源地目標 。以配置全球資源能力和輻射帶動全國發展能力為抓手 ,「科創走廊」迎來新的重大發展機遇 。  

  聚焦集成電路 、人工智能 、生物醫藥等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 ,「科創走廊」上 ,一批世界一流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正在形成——  

  集成電路領域 ,九城市已形成從設計 、製造到封測的完整產業鏈 ,產值規模超過全國1/5;  

  人工智能領域 ,杭州 、蘇州建立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 ,騰訊長三角人工智能先進計算中心將打造世界一流的長三角數字樞紐;  

  生物醫藥領域 ,集聚眾多跨國醫藥企業和國內龍頭企業;  

  新能源汽車領域 ,智能駕駛產業聯盟 、新能源和網聯汽車產業聯盟 ,在動力電池 、充電設備 、汽車關鍵零部件和整車製造等方面深化佈局 ,共同打造新能源汽車世界級自主品牌……  

  長三角九城逐步構建了以高成長性科創企業為代表的創新集群 ,成為長三角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縮影 。  

  厚植科創沃土 ,長三角地區已成長為量子信息產業規模最大 、技術水平最高 、產業鏈最完整的區域 ,初步形成「基礎研究-技術開發-成果轉化-產業生態」的範式 ,成為我國乃至國際量子信息產業發展的領跑者 。  

  長三角地區積極探索科研與企業深度合作的新模式 ,着力推動技術對接 ,目前已佈局先進材料(蘇州) 、集成電路(無錫) 、太陽能光伏技術(江陰) 、船舶海工裝備(南通)等多領域的國家技術創新中心 ,凝練了超過800項產業技術需求 ,企業的意向出資金額超過20億元 。 

  去年揭牌的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 ,已與200多家細分領域龍頭企業共建聯創中心 。 

  成果要轉化 ,服務不可少 。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劉慶介紹 ,該院目前研發人員數超12000人 ,服務企業累計超過20000家 。已建設科研團隊可擁有運營權 、成果所有權 、轉讓權和收益權的研發載體72家 ,分佈在信息技術 、先進材料 、製造裝備 、生物醫藥和能源環保等領域 。  

  近年來 ,越來越多新技術 、新成果在長三角科創土壤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形成了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和產業集群 。數據顯示 ,長三角集成電路產業規模佔全國60% 、生物醫藥和人工智能產業規模均佔全國1/3 、汽車產量佔全國1/4 、新能源汽車產量佔全國38% 。

  

  加快要素流動?按下創新「快進鍵」

  

  近日 ,中國人民銀行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科技部等八部門聯合發佈《上海市 、南京市 、杭州市 、合肥市 、嘉興市建設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總體方案》 ,進一步便利區域內的科技要素流動 。  

  從政策協同 、資源共享到加快要素流動 ,長三角地區科技創新正加快邁入一體化創新和產業深度融合的新階段 。  

  領航基因科技(杭州)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業從事數字PCR儀器和試劑研發 、生產 、銷售及服務的高新技術企業 ,公司董事長夏江說 :「通過預約使用浙江省大型科研儀器開放共享平台上的台階儀等大型科研儀器 ,加快了快速測定微流控晶片內部3D流道結構優化設計 ,為公司節省數月開發周期和數十萬元經費 。」  

  在「長三角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台」網站上 ,記者看到 ,匯聚了長三角4萬多台/套大型儀器 、2300多個科技服務機構 、2600多個科研基地 ,匯集了滬蘇浙皖多個「共享實驗室」 ,科研院所或企業若需要使用平台上的儀器和實驗室 ,可如同網上購物一樣在線預約「下單」 ,創新的需求和供給在這裏無縫對接 。 

  圍繞科技資源共享 ,安徽的蕪湖 、宣城 、池州等市科創中心落戶上海 ,開展跨區域「雙創」合作 ,構建「研發在滬 、產業在宣」的「科創飛地」模式 。 

  一體化創新正在形成可複製模式 。安徽省科技廳黨組書記吳勁松介紹 ,在合作需求上 ,長三角聚焦制約國家重點產業發展的關鍵領域 ,共同梳理長三角區域「鏈主」企業或骨幹單位 ,凝練2年至3年可取得突破 ,且需要跨區域解決的需求 ,聯合發佈需求「榜單」;在合作模式上 ,建立產業創新融合的組織實施機制 ,以市場化方式聯動產業鏈上下游 、科研機構等力量 ,跨區域組建創新聯合體 。  

  與此同時 ,長三角地區實施「揭榜掛帥」「賽馬制」等新型項目管理模式 ,促進區域創新要素自由流動 、創新主體高效協同 ,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 。 

  促進成果轉移轉化方面 ,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已經在上海張江實體化運作 ,將打造長三角「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創新樞紐 。  

  長三角技術交易網絡越來越豐富 、越來越完善 ,至2021年11月 ,三省一市相互間的技術交易合同輸出1.4萬項 ,交易額540多億元 。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決策諮詢專家陳雯認為 ,以協同攻克「卡脖子」技術為抓手 ,加快產出一批系統性和基礎性創新成果 ,提升科技創新能力依然是長三角地區的重點 。  

  為此 ,要進一步明確創新協作分工 ,避免戰略性新興產業同質化競爭 。相關科研人員向本刊記者介紹 ,長三角半數以上城市將生物醫藥 、高端裝備製造 、新材料 、節能環保等產業確立為主導產業 。專家建議進一步明確區域總體產業規劃 ,以各地細分領域的比較優勢為導向 ,強化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 。 

  加快構建協同創新產業體系 ,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融合 。陳雯建議 ,強化產業管理部門與鏈主企業或科研機構合作 ,組建面向市場的區域產業鏈促進機構 ,加快形成區域供應鏈的內循環 。  

  共同構築世界級創新平台 。「目前科技創新呈現出多主體參與 、網格化 、空間化等一系列新特徵 ,以區域協同為基礎的科技創新共同體已經成為贏得科技競爭的重要載體和平台 。」楊桂山說 ,下一步 ,長三角三省一市要在共同構築世界級的創新平台 、共同強化高端產業創新引領 、共同塑造一體化的科技創新協同機制 、共同拓展開放創新合作網絡等方面加強協同合作 ,支撐長三角區域高質量發展 ,並推動我國高科技產業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攀升 。


      本文刊登於2022年12月12日《瞭望》


分享到 :

版權所有©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

滬ICP備11048235號-2

滬公網安備 31010402001155號